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JINAN INSTITUTE OF QUANTUM TECHNOLOGY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众日报】14年宽松培育,济南“量子”初长成
【大众日报】14年宽松培育,济南“量子”初长成

发布时间:

2025-01-03

1月2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题为《14年宽松培育,济南“量子”初长成》的报道。以下为报道原文——


 屏幕上的地图一处颜色变深!2024年12月27日14时,济南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技术人员通过智慧生态黄河平台发现异常:一处光量子雷达监测到,其西南1.2公里一路口疑似出现空气污染。网格员李富伟、孙铭浩立即赶赴现场,发现这里有处工地土方施工未湿法作业、有道路积尘。经督导,污染消除。

 “颗粒物光量子雷达是我们的‘千里眼’‘好鼻头’。一台光量子雷达能捕捉半径6公里内的污染物,还能溯源。”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监测处处长王伟说,“目前,济南市已布设15台,组建了全国首个‘颗粒物光量子雷达监测网络’,基本实现主城区全覆盖,监管效能大大提高。”

 雷达的研制单位是山东国耀量子雷达科技有限公司。跟着国耀量子总经理申屠国樑,记者看到了这台雷达。三脚架支着长方盒子,形似摄像机。“传统激光雷达绘制一张360度的大气污染地图需要1小时,光量子雷达只需5—8分钟,能快速捕捉污染源产生、飘动、消逝的过程,6公里内准确率95%。有了济南的批量示范,现在,这款雷达已在全国部署近90台,2024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

 申屠是浙江人、中科大博士,2018年来济南创业时,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济南量子院”)已经聚集了好几位他中科大的师兄弟。而大他几岁的周飞,2012年作为第一位全职博士被引进济南量子院时,却是另一番心境。他在清华大学读博时,曾参与“墨子号”研制,来济后却要逢人就从零开始科普量子,常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布局量子产业,济南在国内城市中走在前列。”周飞介绍,2010年,山东省政府与中科大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2011年成立济南量子院,开展量子科学应用基础研究,为量子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十几年间,济南给予了量子技术和产业发展足够的自由度,从技术研究的纯投入到产业生态的纯扶持,从未间断。周飞说,“济南市和高新区在税收和产出指标上很少做强制要求,引科技人才、定薪酬体系,也基本是院里自主。”

 在宽松的环境中,“从0到1”的技术突破持续涌现:2014年,当时世界最大规模实用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建成示范;2019年,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在济南与“墨子号”成功对接;2022年,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发射入轨,标志着量子通信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

除此之外,2019年,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济南量子院。至今,该技术委员会已归口发布国家标准8项、新立项7项。2023年,济南量子院获批成为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成了“国家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楼道里背着双肩包来去的年轻人,济南量子院副院长宋艾阳语带自豪地说,现在量子院已经有了3栋楼,拥有170多位量子人才,很多是清华、北大、中科大和海归的硕士、博士。在量子院的带动下,济南已聚集量子相关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800多人。国盾量子研制量子通信关键器件,国迅量子把原来“大而贵”的量子通信光学子系统集成化、小型化,国擎信息把太赫兹技术用在公共安全、智慧工业、6G通信、高端医疗装备上……  “我们这几栋楼就像一处苗床、一个引擎。很多成果一旦走向市场,将是爆发性的,这就是未来产业的魅力。”宋艾阳说,仅2024年,量子院就获授权国家专利42项,转化了4个技术项目、14种科技产品,涉及12项专利。  采访结束时,周飞总结,济南的路子是对的:承接“国家队”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化,政、研、企协同发力,让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赋能千行百业,逐步构建产业生态。  如今,济南形成了从量子科学应用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研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网络建设、运营服务到标准制定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全领域布局。2023年底,济南市量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未来产业集群。根据规划,2025年,济南市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百亿元,到2035年达到千亿级规模。